玩志丧智——观念的水位001

最近看了刘瑜的几本议论文式的书,包括:

  • 观念的水位
  • 民主的细节
  • 送你一颗子弹

觉得在思想上确实有了很多的启发,在读的过程中有很强烈的几种感受:

  • 很多观点启发了我
  • 很多观点产生了共鸣,说出了我想说而说不出的话
  • 很多观点让我自己也产生了思考,想记下来一些东西。

所以,在最近的一段时间中,基于这几本书中的观点,会有一系列的读书笔记出来,有些可能觉得作者的观点比较好,有些会是自己的一些想法。

本片是读到《观念的水位》中的《成圣又如何》片产生的笔记。《成圣又如何》是作者读到《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的想法。


虽然,我们大家都知道西方比我们发展的早,在1840年第一次工业革命就接近完成了,而那时的中国思想是非常非常的保守的。

但是,当把具体的人物进行对比的时候,还是不禁大吃一惊,这篇文章中把曾国藩和西方的自由主义者密尔放在一起对比,这种同时代的落差感深深的震惊到了我,

当密尔写下“今天这个时代,自主思考、独立行动就是造福你的种族”时,曾国藩却在悲观的哀叹“朝无君子,人事偾乱,恐非能久之道。”

密尔的话,现在仍然适用,我读来并不觉得相隔甚远,而曾国藩的话,我却明显的觉得隔了一个时代,很难想象,他们却是同时代的人。

儒家,传统中国的传统思想,世世代代的士大夫要追求它的志。很少有人能够做得到,但做到的人无疑都是圣人style,方孝孺、海瑞、曾国藩。之所以很少,是因为这种追求,需要坚持一辈子才能达到,这样的自律能力,常人是不可能做得到的。

所以,作为一个普通人,要能正视人人都能有缺陷这个命题,这句话说起来很简单,但其实做到很难。所谓的人人,包括其他人,也包括自己。很多人能够接受自己的缺陷,却不能够接受别人的缺陷,这就导致了不包容;也有一些人能够接受别人的缺陷,却不能接受自己的,这样就会获得很累,我自己就有一丢丢这样的感觉。而所谓的正视,也很难做到,正视不是逃避,而是心理上的真正接受,不去思考而不觉察到自己的缺陷和思考过且能坦然接受自己的缺陷是完完全全的两回事。

这种常人不能达到的自律能力,让我联想到了我国军事类电影和国外军事类电影。我国的电影中或多或少的都会反映出德国式步兵操典,有一种大阅兵时的既视感,整齐划一,让人觉得是练出来的。而美国式的则是自由散漫着的大兵。我自己参加过军训,觉得整齐划一的笔直动作都是坚持着才能做出来。而当一件事一直需要坚持着才能做得时候,你会把它当成习惯,并且陷入到这种习惯中去。

他们愤恨“玩物丧志”,却没有想过,沉迷于“玩志”也可以丧“智”。

当沉迷于某件事的时候,不管是什么事,总会有可能阻止人去站到更高的层面上去看这件事,从而,会导致亮剑里的那句我记下的台词。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某一时。

有些人可能会辩驳,沉迷表明在专注啊!很多互联网创业的成功案例总会表明,而专注是成功的一大要素。我以为,沉迷是疏于思考,只去一味的做事。而离开沉迷,则可以从更高的层面考虑问题,并不妨碍专注。而从更高的层面考虑问题的时候,就更可能的发现一件事情的可操作性。

“以德治国”的危险在于,过于动听的口号由于缺乏可操作性而必然导致弄虚作假。所以,与其对任性有过高的期待追求“成圣”,不如放低期待,承认人的局限性:同样是自私自利,公开透明的自私自利至少比把人逼到黑箱里自私自利要好,因为前者至少可以朝规范和管制开放。

文中说出了可操作性的一种失误方式,就是只给出一个概念一个目标,而缺乏细致的拆分。比如刚才提到的做圣人,只是想做圣人很难,但把任务拆开成每天需要三省吾身,读书几页,有礼貌不发火等细致的事情,好像除了坚持也不太难。又比如提高英语能力,乍一听很难,但如果变成每天听写1小时,读说一小时,那就也是除了坚持也不太难。

但我刚才也说了另一种失误可能性,那就是没有在更高的层面上考虑问题。这样,可能你就是口语差,但却既练口语,又练了听力,浪费了一半的时间。又比如,我经常会写一些论文笔记在csdn博客上,但却疏于实践,或许,实践和动手能力才是我所需要的。


以曾国藩为例并不是我有意贬低。曾国藩确实是全中国人都应该去佩服的人,我们不能以今人的眼光去看待古人,而应该以史为鉴来反省自己。曾国藩就像是一个即将要坠崖的车里的司机,这个时候,刹车油门的技术再熟练,也挡不住趋势的变迁。但是曾国藩的个人品德以及能力都是没的说的,借用文章里出现的一句话:

知书籍之多而吾所见者寡,则不敢以一得自喜。知事变之多而吾所办者少,则不敢以功名自矜。

还有一句话也让我感到震撼。

我不会为自己的信念去死,因为我不能肯定自己是对的。

常常对自己反省,会经常发现自己以之为然的事物,往往一段时间后却不以为然。我将之称为信念的漂移

本站总访问量次 && 本站访客数人次 && 本文总阅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