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是看那十一册厚厚的血红色书籍,就知道写这本书的人绝不简单。大概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才读完这本书,书中内容正如封皮一般,尽是挥洒血泪的故事。
这部书分为六部《黑色裂变》、《国命纵横》、《金戈铁马》、《阳谋春秋》、《铁血文明》、《帝国烽烟》。讲述了秦国从秦孝公开始到秦始皇的七代君王之间的从商鞅变法到一统天下再到瞬间灭亡的故事,跨度约一百四五十年,是一部极为真切的历史小说。
是小说就不是正史,书中有很多不符合史实的地方,比如四公子帮助苏秦六国合纵,都江堰的建造时间,赵括举荐李牧,为诸多主人公添加的感情故事等等。但这些,不但不是书的短处,反而让历史呈现的更为亲近,主要人物的胸襟情怀展现的更加淋漓尽致。比之于《三国演义》《隋唐英雄传》等古人写的历史传奇小说,则多了现代人的理性,不再是神神鬼鬼天命所归,不再是打仗先让大将冲上去单挑一下再全军冲锋。而是对国势的理性分析,对兵法的巧妙应用,对治国理念的深刻阐述,对阳谋阴谋的条分缕析。
这不仅仅是秦国的历史,还是战国中后期的文明史,是中国两千年封建文明的奠基史。它呈现出了那个时代百家争鸣、士子奔走的风貌,讲述了七国庙堂与在野士子在大争之世的种种作为。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构建了两千余年一直传承的法治。直到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还在实施保甲制度。它是战国历史上最深彻的变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革命。彻底废除了井田制、奴隶制、分封制,建立了奖励耕战、郡县制、法不二出的战时法治,商鞅更是被塑造成为“极心无二虑,尽公不济私”的法圣形象。
这次变法特别符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说法。商鞅时代,铁器已经初步出现,人口也较春秋时期增长了很多,开始经常出现十余万以上的大战役。而井田制,这种“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划地方法,由于在田间有太多的路,占去了大量的土地。开路成田,迁民与村,大大的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提高了土地的产出。废除奴隶,法不二出,更是大大调动了底层人民的积极性,秦人本就彪悍厚重,以爵位驱之,再加上几十年的外敌仇恨,马上就成为了战力最强的军队。
刑上大夫,礼下庶人,则是变法与王道孔孟不同的地方,较之王道孔孟等级森严,变法带来了更多的平等。这不禁让我总结到,从奴隶制度到封建制度再到现在,每一次革命都是尽力的让人与人之间更加平等,更加自由,这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后果,那么当生产力再度提升的时候,人与人之间就剩下消除贫富之差了。
大仁不仁,则是最令我震撼的地方,一次渭水刑杀就处决了七百人,从而彻底止住了秦人私斗的习俗。法不救灾而治灾,引导人民自救,则更加彰显了秦法的公平,无功不得受国禄,与后世的以工代赈有异曲同工之妙。
当然,所有这一切的基础还是徙木立信的神来之笔,确立国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可信度,是商鞅变法受到民众支持的根本。诚信对于一个人很重要,对于国府则更是基石般的重要。
合纵连横
之前看历史资料,总是觉得苏秦很可笑,组织了那么多次六国合纵总是被张仪轻松破掉,最后失去了国君的信任,被刺客杀死。其实完全不然,苏秦之能,黑夜举火,张仪之能,有中更新。
苏秦之时,秦国已经成为实际上的霸主,而山东六国在战国前期的霸主魏国颓废而扳倒魏国的齐国因为将相失和没有成为霸主的境况下开始混战。所谓天算六国,秦国频频得手。苏秦由北向南,说服各国握手言和,共抗秦国,一举廓清六国乱势。虽然合纵连连败北,但是合纵的战略目标却实现了,即秦国不敢贸然举兵动向,为山东六国的再次变法赢取了时间。期间,齐燕赵均趁机变法,虽然没有秦国深彻,但却各有千秋,实力相当,号称中期四强。所谓黑夜举火,正是给六国谋了一条出路,这条出路使得战国的精彩度一下提高了一个等级,由旧制度对抗新制度变为了新制度之间的争霸。
张仪则通过破第一次合纵悟出,通过对各个国家投其所好,就可以每次破掉合纵。积羽沉舟,长破合纵,挖一次墙角被补上,就再挖,极少成多,逐步使六国之间丧失信任,合纵再也不能成功为止。有中更新,一在于不同于合纵的外交方式,二在于举一反三,一策生多策,长破合纵。
让我大跌眼镜的是,跟徐公比美的邹忌,在讽谏的大手笔之后,竟是彻头彻尾的保守派和阴谋家,先是嫉妒田忌功高诬陷其谋反逼走田忌孙膑,使得齐国虽然两陵之战歼灭魏国三十万主力仍然不能成为霸主,后在苏秦在齐国变法时派刺客杀了苏秦。但使邹忌有张仪和司马错同心不同谋的胸襟,齐国的强大至少要提前十余年,而不是到混用的齐闵王时才到达顶点。
秦军虽然在合纵逼迫之下不敢东出,但却由司马错吞并了巴蜀之地,大大增加了秦国的国力。司马错是司马穰苴之后,是书中以战略眼光独到为特点的名将,其有生之年,打败的名将只有没有孙膑的田忌,独孤求败,惜哉!
金戈铁马
这一段历史是战国军争最为精彩激烈的部分,激烈是在四强并立,且都经过变法,实力相当,与后期一边倒的统一大战相比尤显激烈。
说道军争,不得不提到战国前期的名将吴起,书中没有说到吴起的细节,只提到吴起大小七十六战,六十四胜十二平,夺秦函谷关与河西之地。另外还有他的两件出名事迹,一个是“固国不以山河之险”,这句话在全文出现不下八次,说明了只有内政清明,军备坚强才能守土扩疆。一个是“为将不在勇在谋”,一下子就秒杀了《三国演义》中那些只知道拼刺刀的赳赳武夫,连关二这种半瓶子《左传》的人更显得黯然失色。历史上的《吴子兵法》也是和《孙子兵法》并列的兵家圣书。
言归正传,战国中期,四强两两捉对厮杀,燕吞齐未成,乐毅与田单的故事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秦赵厮杀则更为激烈,首先是瘀与之战秦国首败,赵奢以六万全歼秦军八万,这在当时简直轰动,因为秦军之前每每以少胜多时都没损失过这么多兵力。赵奢的“狭路相逢,将勇者胜”也成为用兵箴言。
白起则是名副其实的名将,甘茂通三川之战,面对三处互为犄角的韩魏联军,五路进兵,三面开打,一举扰乱了敌军,军乱则皆为肉矣。伊阙之战,也是先将韩魏赵三国打乱,在三国军队逃亡时,处处堵截,最终追歼。当然,白起的巅峰毋庸置疑是长平之战,五十万围困六十万,赵括饱读兵书竟不识地利,空有大军却被围困,纸上谈兵成为千古笑谈。但是,赵括绝非纨绔子弟,少有才名且勤读兵书,兵法之辩能以理屈其父赵奢,长平被围四十六天而兵不乱,种种事实都表明赵括是有才之人,比之于魏国的公子卬、楚国的子兰等辈不知道要高明多少。但悲剧的是他刚一出山就遇到了当时的第一高手,就等于陆逊刚出道遇到了诸葛亮曹操一般。白起说,为秦国计,决不能令君生离长平,是对赵括的忠实评价。跟赵括经历相反的是信陵君,魏国国君不信任他,每次有战事都以没有战阵经验为由不用信陵君,后来六国合纵击败秦国两次,每次都是信陵君主帅,足见其能。
长平之战,昭王不信白起,秦军虽胜但兵力十损其四,而后两败于赵,再败于六国联军,最终导致秦赵两衰。再加上燕齐两败俱伤,战国四强,一并衰落。
商旅孙吴
战国之世,非但文明盛,有百家争鸣之盛况,商旅也比后面的封建王朝要活跃,主要在于当时列国要富强,对商旅的依靠所致。那个时候,巨商十余家,他们的囤金甚至比一些中小诸侯都要多得多。
但由商旅入政坛者,有惊人业绩的只有两人,田单和吕不韦。两人均重义轻利。田单是齐国王室分支,齐国被燕国进攻,几乎灭亡,田单救国于危难之间,在即墨城坚守六年,最终火牛阵反攻倒算,光复齐国。吕不韦则是勇于冒险,在海盐、军械等方面做得风生水起,更以奇货可居入主秦国政坛,在秦昭王后期到秦始皇前期,横跨四代国君,安定秦国,灭周,开启郑国渠工程,编纂的吕氏春秋也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几部大书之一,最后虽与始皇帝政见不合而失势,但比之于田单功成后即为国君所忌而不能有所作为的委屈要幸运得多。
能以平民商贾入主政坛,成为大国的执政首相,诚不易哉!由此也可以看到战国时代学而优则仕的开明境况。
大业一统
长平之战后,秦赵两衰,七国均无力再战,几十年的休养生息,秦国先后修筑了都江堰、郑国渠,使得秦国关中、巴蜀两地均大富,再加上彻底的变法对平民的吸引,民众迅速的流向秦国,终于使得秦国国力远远领先其他六国,一统天下的机会终于到来。
术治亡韩,乱政亡赵,迂治亡燕,失才亡魏,分治亡楚,偏安亡齐,是作者对六国下的定论。在我看来,值得说的只有赵楚两国,军力与秦国相当而因政治不清明而亡,韩魏齐燕四国,即使政治清明,国有明君,也抵挡不住秦国锐士。赵国胡服骑射后军队战力最强,骑兵更是天下之最,但是与秦国的大战却因为国家内乱不能发挥优势,使李牧只能据险防守,不能发挥骑兵奔袭优势,诚可惜哉!长平之战廉颇善守使赵军只能防守,赵括虽败但也把赵国军力挥洒的淋漓尽致。李牧则把这种优势用到巅峰,两陵之战与司马错败田忌之战,都是据险设伏,李牧用赵军,竟能平原设伏,在亡国之战前两次击败秦军,可谓兵家一奇。楚国是六国中最不窝囊的国家,国中没有大奸如郭开后胜,也没有昏君如魏王假燕王喜,还有名将项燕,竟能首战击败骄横的秦军,后因战力不济与君臣不能协力而败,可谓壮哉。
秦始皇一统天下,事事都开世之先河,统一文字度量衡,筑长城,开驰道直道,联通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等等。
但其为政之失有四。一在于役使民力到极限;始皇统一后当政共十四年,期间修筑了长城直道驰道,开挖了联通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的运河,迁徙了大量军民到岭南与北地,唯一建造宫殿的事是将六国宫殿迁移到咸阳附件的北坂,大量的工程恐怕后世一个王朝几百年都干不完,但在秦朝做完了,这些使得民力的征发已经到了极限,秦二世再征发修建骊山陵与阿房宫,马上就导致了民不堪苦的陈胜吴广起义。二在于对秦国的老秦人太过苛刻,把富庶的关中之地让出来给六国世族,大量的秦人被迁徙到北地与岭南,使得关中连终于秦室的一支军队都征发不出来,最终导致天险函谷关不能守。三在于太过急躁,如果稳扎稳打,在统一后不急于建立那么多工程,而先划分郡县,促进生产,积攒财富,那么汉武帝前期的盛世就提前到来了,急躁进兵,虽然很快统一了中国,但是使大军分为两处,一处岭南,一处九原,一个极北,一个极男,使得后面内乱时不能回援。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失政是没有提前立有才能的扶苏为太子,导致了沙丘之盟的昏君被立,奸臣当道,能臣宗室接二连三的被杀,最终从内部攻破了堡垒。
暴政英雄
历史总是这样的颠倒,明明是英雄却被说成是暴政,明明是暴徒却被认为是可惜的英雄。
秦始皇虽然有很多失政之处,但其功绩确实万古一世的。他被认为是暴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焚书坑儒,后世又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儒家当道,自然要对仇人口诛笔伐。其实呢,秦始皇开始时是尊儒的,秦法无功可以领衔但绝不能受爵,而秦始皇却封孔子的孙子为文通君,在招贤馆对儒家礼仪备至。但儒家屡次反对郡县要实施分封,谋不成又与六国复辟势力勾结,秘密逃离咸阳,始皇依法论罪,仿军法坑杀,以表明与六国复辟势力势不两立,故而终始皇之时,六国势力再也不敢发难,焚书则是为了禁止流言,什么“今年祖龙死”、“始皇死而地分”都是六国世族如张良项梁辈散发出来的,秦国焚书并非愚民,而是禁私学兴公学,求学者可以入国府读书,商君书里早就写道“侠以武犯禁,儒以文乱法”,秦始皇此举只不过是遵循商君法的延伸而已,也是秦国继地域统一、政治统一之后的思想统一,前有渭水刑杀七百人而杜绝私斗,坑儒四百而能稳定天下又算得了什么?
六国复辟者的可耻之处在于除了刘邦项梁之外,其他占据一方的诸侯都是搭着陈胜吴广的顺风车,先投奔陈胜,要的军马后马上一脚踢开,占据一地则称王,致使后面陈胜终于惨败,也证明了一般属白萝卜的农民起义军领导者最终斗不过属蜂窝煤的贵族阶级争权者,隋末李世民、明末张献忠李自成,清末洪秀全都是这样,斗得过的就是更加阴暗的属蜂窝煤的农民起义者,比如刘邦朱元璋,都以杀功臣闻名。
每个王朝后期的军力都是惨不忍睹的,比如宋朝。也有强悍的,比如明朝。秦朝比较特殊,统一到灭亡只有十几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时当年的统一大军战力犹存,但始皇帝急于求成的军力分布使得关中与中原只有战斗力弱的郡县之兵,再加上各种壮丁都被抽调走,导致急难时各郡县无法征兵。于是陈胜吴广才迅速壮大,后来章邯组建二十万刑徒军就可以纵横中原,败周文,杀项梁,足见秦军战力。
说了这么多,终于说到了屠夫项羽,项羽是历史上被认为是英雄的暴徒,每过一城,但遇抵抗,就屠城,这种行径,得不到天下是必然的。号称以少胜多九战九捷的巨鹿之战,是和章邯二十万刑徒军与九原开下来的十万真正秦军较量,前六战都是秦军损失少,后来则是断了秦军粮道,才击败了九原秦军,迫降了二十万刑徒军,如果说是以少胜多,几万人马如何能先杀十万再迫降二十万,期间还能抽调兵力断敌粮道?战后还杀降二十万?后面进攻刘邦时又发展到了四十万?况且章邯王离皆名将,所属军队也是百战百胜之师。唯一的解释就是项羽联军的数目与秦军相差不多,战胜后将联军的其他部队也纳入到自己麾下。
后记
战国民风厚重,大争之世尚武精神为中华之最。当时的部族归属感还是很强的,如果国家战败,部族可能就被消散沦亡,国破家何在在当时是一个事实。因而才有了这句赳赳老秦共赴国难的雄武坚强的口号,那是一个时代永远不屈的灵魂,积淀在中华文明的最深处。